美国《外交》杂志2013年1-2月号刊登的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的文章指出,在未来二三十年中,由于城镇化和创业型经济的助力,中国经济良好的增长态势将至少再保持一代人。 在今年各地的“两会”上,“推进城镇化建设”被写进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市场空间受到压缩,部分投资效益不高,内需增长较慢,产能过剩严重,因此,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将大量激发消费、投资需求。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城镇化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张“”。
官方宣布中国当前城镇化率约为51%。但一些专家估计,如果不算“漂”在城镇的2亿农民工,城镇化率实际可能不到4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超过70%的城镇化率。
据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测算,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人,可拉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万亿元。还有测算认为,农民变市民,中国因此每年新增消费规模将达数万亿元。
然而,潜力和机会不等于现实,要实现“城市梦”,中国也面临挑战和困难。
显然,旧城镇化道路已失去动力,新型城镇化需要让农民落脚城市,但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还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实际上是“身在城市,脚在农村”。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让广大民众安居乐业,是衡量城镇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涉及多项改革的庞大系统工程,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政策、财税体制、地方投融资体制、行政区划等多方面。做得好,将推动中国的整体改革进程;出现失误,将产生新问题。人们希望此次全国“两会”能予以深入探讨,进一步拿出科学方案。
不少人呼吁,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要力戒形象工程,不能搞成长官意志下的“大跃进”,要做到以“人的城镇化”为重心。
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也是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严峻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报道认为,如何推动“健康的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大潮中把对环境的伤害降至低,势将成为中共面对的一大挑战。
因此,如何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也将是“两会”上的热点。
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中国城镇化要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成功经验,重视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但不能走当初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过分依赖化石燃料的高耗能之路。”潘家华说。
还有受访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多,不可能靠几个城市圈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来完成人口的城镇化。因此,应该着力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样既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向,让更多农民地近转移业,又有利于避免城市过大而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