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房网
您当前位置:荆房网>荆州楼市>小编说房

社会培养新型“农民”刻不容缓

2012年05月16日 09:36     小编:     |0     点击:1116

扫描到手机

扫描到手机  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本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扫描到手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保守与短视、拒绝冒险、散漫、缺乏组织性的传统农民与市场经济、现代化格格不入,因此,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培养新型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直接参与者、主要建设者、终受益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和艰巨任务,都十分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需要新型农民。现代农业点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商品化生产,进行集约生产、规模经营,以获取高效益。必须寻找培育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主体,农业生产发展新形势迫切要求农民必须进行转变和提升。三是农业从业队伍更新需要新型农民。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迁到城市集镇、转移到二三产业,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再过十几年,农业生产队伍将更加青黄不接,农业生产队伍更新换代迫切需要新型农民。

  一、新型农民的含义


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经济。而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是农商。农商是一个新的范畴,它是现代农民的经济学意义表述。新型农民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二、新型农民的征


 1、新型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传统农民们过的是一种非常低层次的重复性日子,封闭自守、安于现状、恐惧风险、拒绝投资、逐代更替,造成了这个群体的狭隘与短视。而新型农民掌握或熟悉党和国家对“三农”及其相关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发财致富的理想,有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觉悟,有更高的利益诉求。他们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单调生活,而是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敢于创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业观念。

  2、新型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不懂得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而新型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从而成为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3、新型农民是有道德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文明素质。传统农民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而新型农民既继承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行,更有开阔的视野、新的道德观和现代文明生活的习惯,他们遵从“八荣八耻”的国民新道德规范标准,是富而思进、进而文明的高素质者。

  4、新型农民是有组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民主法制素质。

  传统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他们不细究权利和义务、不在乎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新型农民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他们也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富于一定的组织性,生产经营及生活方式更趋于组织化。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培育和怎样培育新型农民显得尤为重要。

  1、强化政府责任。以政府为龙头,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强化政府的责任是培育新型农民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统一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的核心问题;二是要认识到培育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三是要认识到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四是要树立新型农民的人才观,切实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2、有效整合资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科技等各有关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集中资金,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使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达到大化。

  3、加大培训支持投入力度。一是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如果没有农民技能素质提高做支撑是无法想象的,而农民技能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实施,因此,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三是提升现有农民培训。在现有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当中,开设专门培训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的科技知识和管理能力,引导其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创办各类农业创业园、示范场、家庭农庄;四是搭建保障新型农民培育平台。各级党委、政府制订出台引导新型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创造良好、宽松的农业创业环境。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统转、推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搭建好农业创业平台,同时加大对新型农民创办发展项目的资金支持,吸引各类人才来农村投身农业创业,加快培育壮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队伍;五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培训色化、专业化,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系统内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4、引导培育有知识的年轻农民。鼓励涉农专业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到农村发展创业,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业观念。比如监利县积取“扬帆计划”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效果明显。

  5、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文化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精神生活,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无论是农村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三要开展色文化活动。

  6、引导企业主转型务农。吸引外出经商能人回乡创业,鼓励个体企业主投资农业,搭建好农业创业平台;吸引从本地走出去的工商企业主投入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如监利县素有“玻铝之乡”的龚场镇和网市镇,大量有实力的老板回乡投资农业,建果园、规模蔬菜基地等。

  7、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人员掌握农业科技成果和精通农业专业技术的优势,让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专家到农村创办农业实业、农业基地,做好农业“引智”文章。

  8、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民主和法治的新农村。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村社会要进步,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

  四、培育新型农民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培育发展一批适应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农业创业新主体,也是新型农民的培育,这将是当前和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培育新型农民还面临一些主要问题。

  1、农民创业观念难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涌现的致富典型多是外出经商办企业,农民普遍存在务农难致富、有外出经商才能致富的思想。远离农村、放弃农业、创业致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农村从事农业创业的人越来越少。

  2、农业创业基地难落实。由于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千家万户,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健全,大面积或集中连片承包土地在农村普遍难实现,土地流转难问题比较突出,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要求的农业生产基地较难落实,农业创业缺乏基地和平台。

  3、农业创业项目难确定。由于农业生产受市场条件、自然环境等多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受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外界自然条件制约影响,农产品需求和价格受市场供求、消费喜好的左右,选择确定一个能稳定赢利的农业发展项目很难。

  4、农业创业资金难取。由于农业投入资金主要是生产经营环节,固定资产投入额度少,加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大多是村集体土地,无法抵押,农业创业融资难。

  5、培育新型农民,加大各方资金投入是关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银行信贷,应该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问题还没有厘清。

  6、农民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如何尽快培育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五、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问题是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三化同步”协调发展本质、核心的内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2、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搞好“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并助推农业现代化、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3、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分享到:
获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