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城,冷兵器时代的遗孓,如今,南国完璧荆州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在进行中,已进入国家文物局新的后备名单。张世春建议,申遗中,应廓清荆州古城墙的真面目。
万历荆州城 多亏张居正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理事张世春向本报透露,现存荆州古城墙的主体是明万历年的,而不是某些方志说的清城墙。荆州城的维修功臣有“邑人张太岳”——张居正。
关云长镇荆州,张居正助家乡,名城与名人真是珠联璧合,无可分开。
张世春开门见山,翻出一本《江陵志余》影印件,卷四中涉及荆州城变迁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万历初,邑人张太岳在朝,俾增甃之,而扩城北隅,意取方幅,但地故污下,庐肆不具积潦浸,城根时有崩剥,当事者议复旧址,袁中郎作文记之。
《江陵志余》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人孔自来,原名朱俨靡,辽简八世孙。
公安“三袁”的中郎袁宏道在万历年间,受荆州知府费兆元(浙江乌程人)委托,曾作《荆州修复北城记》,文中没有提到张居正,其他方志也无任何记载。但孔自来清顺治初年写成的《江陵志余》中留下了珍贵的一笔。
张世春说,20多年前他看到荆州城文字砖很多都是万历年间的,在猜想,这与张居正会不会有什么关系?直到近,他终于找到了肯定答案。,我们看到的荆州城东西狭长,被誉为“月亮城”。根据上述记载,小北门一段维修时,人们想将凹进去的城墙变得方正规则一点,但屡修屡垮,好在旧基脚上修复城墙。
袁宏道在修城记中还不忘幽默:月亮城比四方城更有灵性,而且荆州城的规度好像是上苍定好的,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却没有任何人来变更其轮廓。
清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1788年),长江大水,万城决堤,水从西门入,城垣多处溃圮,“铁打的荆州城”陷入泽国,乾隆大帝龙颜大怒,钦差大臣阿桂前来江陵赈灾,并查办了湖广总督、荆州知府、江陵知县等大批渎职官员,长达4年的灾后重建中,共拨帑银二十余万两,修补城垣。小北门至东门段依然不能取方,好退入数十丈,因此这一段是内收的。其余瓮城都是外凸的,有小北门是内包的。
记者数年前走访红砖渔场的居民,他们介绍,1960年代修318国道时,在现道路的南侧地下发现了一长条城砖——应是老城垣遗迹。
荆州城如何修?湖广兵民举力
张世春曾任江陵报社社长、荆州区文联主席,也曾研究荆州城的文字砖,公开出版了专著。这些刻有年岁、地名、官职和姓名,以及窑匠名的城砖,默默无声地告诉后人: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我们接受了上级指派的制砖、调运任务。
据张世春观察,荆州城文字砖分布多的在东、南、北城墙上,西段很少发现。除了发现少量汉、南北朝、宋朝时期文字、图案砖,少量明洪武时期砖,多的是万历年间的砖头,且多为万历九年和十年。
铭文上出现的地名有荆州府各县,襄阳府多县,有岳阳、常德、湘西南靖州等,出现的官职身份有提调官同知、知县、县丞、主薄、典史,司吏,监工,窑匠或匠人,总甲、甲、小甲、人夫。军队参与制砖的有千户、百户等。在张世春已搜集或拓片的文字砖中,有一个千户叫马斌,百户7个,窑匠25个。也是说,已知至少有各地25口窑为荆州城烧砖,这是多么壮观的大动员,能发动各地为荆州城修缮供砖的是时任辅张居正。
至于万历年间张居正因何固城,暂无交代。
为张献忠洗冤 他并没有毁城
说到荆州城的筑城史,方志多上溯到楚官船地,如此荆州城少说也有2500多年了。民间传说,关羽镇守南荆州,筑起了三国荆州城,现关帝庙处传是其公署府邸旧址。此后还有南平国高季兴筑城等记载。宋人叶适也留有《江陵府修城记》。
清乾隆《江陵县志》记:“崇祯十六年,流贼张献忠陷荆州,夷城垣”。今《江陵县志》也照搬此说。还称清顺治三年(1646年),荆南道台李西凤、镇守总兵郑四维依明代旧基重建。
张世春指出,荆州城现存城垣,主体是明城墙,并不是清重建的。从砌入城墙的文字砖,以及下古上新的年代来看,也多是明城墙原版,没有经过太多改弦更张。 因此也可以说,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荆州城,并没有将荆州城全部拆毁,但攻其薄弱,造成多个豁口是可能的。
楚俊杰文韬武略孔自来与张同敞
张同敞是张居正曾孙,崇祯末期张居正获平反昭雪,同敞出任兵部右侍郎、灵州总兵,1651年战死桂林,慷慨赴国,壮烈义。满门忠烈,千古流芳。
孔自来以代表作《江陵志余》成为学者。他撰《江陵志余》的初衷是,“存故乡之文献,补旧史之残缺”,其史料详备,体例周全,清编修《湖广通志》、《荆州府志》时,皆从中采录了不少重要史料。
孔自来与同敞往来密切,孔自来看过张同敞收藏的张居正很多手稿、书法。荆州张相府被籍没充公后曾作邮驿,被归还后,改作家祠张文忠公祠。孔自来始终对本地先贤张居正饱含褒赞,如《纯忠堂 附记》:“张太岳博学多才,以顾命元老,匡扶幼主,内安外攘,有社稷功。”朱家与张家的恩恩怨怨也是跨越至今。
